• 登录
  • 注册
×

|

|

|

|

|

|

  • 忘记密码

您好 , |退出

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

学术动态 首页 > 科学研究 > 学术动态 > 正文

张凯研究员AEM:离子筛分器助力锂金属电池发布人: 时间:2023年10月19日 浏览次数:

来源: 新威NEWARE


第一作者: 冯阳,钟北斗

通讯作者: 张凯研究员

01 导读

将高镍正极(LiNixCoyMn1–x–yO2, x > 0.5)与锂(Li)金属负极的搭配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的有力竞争者。然而,在高镍正极的循环过程中,过渡金属离子(TM-ions)会从正极溶出,进入到电解液中。随着电池的充放电循环,TM-ions会不断从正极迁移到负极,然后在负极表面沉积,引发串扰效应,导致负极表面固体电解质界面(SEI)的严重破坏。

对于高镍正极来说,由于锂离子和镍离子具有相似的原子半径,会引发Li/Ni混排,这是内源属性,不可避免。这种混排现象会导致颗粒结构内部崩塌,加重TM-ions串扰,金属锂负极在循环中将不断积累TM-ions,导致SEI的持续分解,增加电池阻抗,最终导致电池性能下降。因此,切断TM-ions的迁移路径对于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至关重要。

尽管TM-ions溶解和串扰机制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,但如何在捕获TM-ions的同时保证锂离子的快速传输,相关研究鲜有报道。

02 成果简介

近日,南开大学张凯研究员团队在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》杂志上发表了题为“Taming Active-Ion Crosstalk by Targeted Ion Sifter towards High-Volta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”的文章,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离子选择性隔膜,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电池串扰问题。所构建的离子选择性隔膜提供了均匀的过渡金属离子(TM-ions)捕获位点以及快速的锂离子传输通道,以防止正负极之间的串扰,从而稳定了锂金属负极界面。在高压和高温电池测试中,这种改性隔膜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。该研究为设计高性能锂电池隔膜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
03 关键创新

该项工作提出了功能化离子筛分器的概念(图1),通过耦合快速的TM-ions捕获位点、固有的离子传输通道以及均匀的锂离子流,实现优异的电化学性能。


图1. 不同隔膜中过渡金属离子及锂离子转移和沉积过程示意图。(a)商业化隔膜。(b)改性隔膜。@Wiley

04 核心内容解读

图2.(a)M-E@Celgard的制备流程示意图。(b)M-E的分子结构示意图。(c)M-E的SEM图像。(d)接枝前后的红外光谱数据。(e)M-E和M-8的Zr 3d XPS图谱。(f)接枝前后的1H NMR光谱。(g)M-E和M-8的孔径分布。@Wiley

MOF-808(M-8)具有大空腔尺寸和电化学稳定性等特点。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修饰手段将EDTA分子接枝在MOF-808中(M-E),使其具有均匀的螯合位点,可以靶向捕获TM-ions(图2a)。M-E的分子构型和八面体形状如图2b和c所示。此外,红外光谱表明,M-E的C-N键的拉伸振动峰明显下降(图2d)。由于Zr6团簇和EDTA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,M-E的Zr 3d XPS光谱显示出显著的偏移(图2e)。如图2f所示,1H核磁共振光谱表明甲酸基团已经消失(8.36 ppm),而EDTA的-CH2-基团的信号存在,证明了接枝过程的成功。尽管接枝后M-E的孔径略有下降(11.8 Å),但这不会影响锂离子的传输(图2g)。

图3.(a)M-E对电解液中Ni离子的吸附测试。(b)Ni@M-E的元素分布图。(c)含有Mn(Ni)离子的电解液在M-E吸附前后的元素含量变化。(d)吸附Mn(Ni)离子后材料的N 1s XPS光谱。(e)改性隔膜的俯视和截面电镜图。(f)不同隔膜的电解液浸润性测试。(g)不同隔膜对过渡金属离子的阻隔测试。@Wiley

为了研究M-E对TM-ions的吸附能力,我们将一定量的镍盐溶解在电解液中,然后将M-E浸泡其中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,我们发现溶液变为无色,同时元素分布测试明显显示出镍元素的存在(图3a,b)。通过M-E的吸附,含有镍的电解液中的镍含量从907 ppm下降到了22 ppm,含有锰的电解液中的锰含量从450 ppm下降到了4.8 ppm。这证明了M-E对电解液中的TM-ions具有极高的吸附效率(图3c)。XPS测试表明,吸附后,EDTA中的N1s峰产生了明显的偏移,这可以归因于TM-ions与N原子的配位作用(图3d)。SEM图像显示改性涂层的厚度均匀,约为9 μm,而且表面平整(图3e)。图3f展示了改性隔膜与Celgard隔膜的接触角测试。Celgard隔膜与电解液滴的接触角为60°,而改性隔膜的接触角接近于0°,这证明了多孔MOF改性隔膜对于商业电解液的浸润性有显著的提高。此外,为了更直观地验证改性隔膜对TM-ions的阻隔作用,如图3g所示,与Celgard隔膜相比,即使在静置72小时后,改性隔膜右侧的电解液仍然保持无色,证明了其出色的过渡金属阻隔效果。


图4. (a)不同隔膜所组装电池的离子扩散系数。(b)阻抗弧峰频率变化率拟合数据趋势图。不同隔膜所组装NCM622//Li电池的倍率性能测试(c)以及循环测试(d)。(e)与前人文献性能对比图。(f)图d中不同循环圈数的充放电曲线。高温下不同隔膜所组装(g)NCM622//Li以及(h)NCM622//石墨电池的循环测试。@Wiley


为了验证改性隔膜对锂离子传输的影响,我们进行了GITT测量。如图4a所示,当电池电压在3.6-4.0 V范围内时,两种电池显示出相似的离子扩散系数,而当电压超过4.0 V时,改性电池的离子扩散系数略微增加,表明M-E@Celgard对锂离子扩散具有正向促进作用。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分析,我们发现在电池循环过程中,Celgard基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界面(SEI)电阻率持续增加,而改性电池由于有效抑制了串扰效应,SEI的电阻率几乎没有变化(图4b)。在全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中,由改性隔膜组装的4.5 V NCM622//Li电池表现出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性能(图4c-e)。与之相比,Celgard基电池表现出了快速的容量衰减和严重的电极极化现象(图4f)。此外,即使在高温环境下,NCM622//Li和NCM622//石墨电池依然保持着出色的稳定性(图4g,h)。


图5.(a)循环后负极表面Ni/Mn 2p 的XPS图谱。(b)循环后锂负极上Mn/Ni/Co元素的含量。(c)不同隔膜电池循环后负极形貌图像。使用Celgard隔膜(d)和M-E@Celgard隔膜(e)循环后锂负极表面的TOF-SIMS(Ni离子碎片)图像。(f)基于c和e中Ni离子碎片的三维重构图像。(g)EDTA分子的静电势分布。(h)M-E碎片和Ni离子的局部电荷密度分布。(i)M-E骨架与不同离子的结合能。@Wiley

为了定性和定量分析TM-ions在隔膜和负极上的富集情况,分别进行了XPS和ICP测试。如图5a所示,在Celgard基Li负极的XPS曲线中可以观察到Ni 2p和Mn 2p峰,而在改性电池的负极上几乎没有信号,表明M-E@Celgard成功抑制了串扰。ICP测试表明,改性隔膜使得负极上TM-ions的含量降低到1 ppm以下(图5b)。此外,SEM测试显示,Celgard基Li负极在50次循环后呈现出枝晶和椭球形态。相反,改性隔膜对应的电极展现出平坦的沉积形貌(图5c)。通过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(TOF-SIMS)分析,进一步研究了沉积溶解过程中镍元素的分布(图5d-f)。其中Celgard基Li负极的镍离子展现出较高的计数点密度。理论计算揭示了TM-ions与M-E片段的化学键合形式。如图5g所示,EDTA分子的N-/O-基团的负电性较强。Ni离子与EDTA的电荷密度差异显示出从N/O原子到镍离子的明显电荷转移,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强化学相互作用(图5h)。图5i显示,TM-ions与M-E片段的结合能(Ni: −12.93 eV;Co: −12.29 eV;Mn: −11.85 eV)高于锂离子复合物的结合能,表明M-E片段中的EDTA位点可以通过强相互作用螯合TM-ions。总之,M-E@Celgard隔膜可有效避免Li负极受到TM-ions串扰的影响,提升界面稳定性,从而实现长周期循环。

05 成果启示

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离子筛分器,旨在解决过渡金属的串扰问题,并稳定锂金属负极界面。所构建的离子选择性隔膜提供了均匀的TM-ions螯合位点和快速的锂离子传输通道,该改性隔膜在室温和高温电池测试均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。这一研究为合理设计锂金属电池隔膜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,并为解决电池串扰问题开辟了新途径。

06 参考文献

Yang Feng, Beidou Zhong, Ruochen Zhang, Jiangtao Yu, Zhenheng Huang, Yangqi Huang, Zhonghan Wu, Yanpeng Fan, Jing Tian, Weiwei Xie and Kai Zhang*.

Taming Active-Ion Crosstalk by Targeted Ion Sifter towards High-Volta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,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, 2023.

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enm.202302295